“美德不在于知道什么是善,而在于行善。”当暮色漫过渭河时,李静毅用生命对这一哲学命题作了最完美的诠释。这个34岁的商洛汉子,在河畔陪伴妻儿纳凉时,或许还在想明天的活计,或许还在惦记老家的父母——但一声“救命”的呼喊,让他如离弦之箭扎进渭河,一去不复返……
“老婆,你把孩子看好,我去救人!”这句话既是嘱咐,更是遗言,像一颗投入湖心的石子,在人心里激起经久不息的涟漪。这朴素的“我去救人”四个字里,藏着中国人刻在骨血里的侠气,是“路见不平”的本能,是“见义勇为”的基因,是“仁者爱人”的中华文明在普通人的血脉中奔涌。
“英雄何以成为英雄”?当我们走进李静毅的生活,发现答案就藏在日常里:父母“宁吃亏不占便宜”的做人理念,给李静毅言传身教,成为他刻进骨子里的信条;他是社区里会焊接的“小李”,是邻居眼里会修车的“热心人”,是妻子眼里“天塌下来也先护着家人”的丈夫,是孩子眼里“手上落满星星”的爸爸。这些细碎的温暖,早已织就他生命的底色。所以当危险降临,他的纵身一跃与奋力托举,不过是善良的自然生长和良知的必然选择。他的无畏果敢与毫不犹豫,让我们看到了平凡人的善良和勇气,它就像一道光,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暖和力量。
当“精致的利己主义”与“事不关己”的冷漠悄然蔓延——李静毅用生命给出了最滚烫的答案:人性的光芒从来不是权衡利弊的算计,而是危机时刻义无反顾的本能绽放。他托举的不仅是一个孩子的生命、一个家庭的希望,更托起了社会道德的底线。在小女孩被碾压无人施救报警、老人摔倒无人搀扶帮助的今天,这样的凡人壮举,比任何教科书都更有力量——它用最鲜活的方式告诉我们:有些善念,本就该像呼吸一样自然;有些选择,本就该超越得失的计较。
展开剩余59%当我们在社交媒体为英雄李静毅点赞时,是否想过他年迈多病的双亲深夜如何擦拭泪痕?当我们捧着鲜花站在渭河边追思时,是否想过他的妻儿往后怎样生活?一个文明的社会,既要为英雄献上最崇高的礼赞,更要将“见义勇为”从道德符号转化为制度支撑,构建“事前预防-事中守护-事后托举”的全链条保障机制。我们要以善意加冕,守护英雄家庭的安宁与荣光,及时落实奖励政策,帮助解决教育、医疗、养老等实际困难和问题,为英雄的家人织就最温暖的网。让英雄的牺牲不沦为命运的孤注一掷,让善意的光芒能照亮生者的整个岁月。
当“见义勇为”不再是孤勇者的独白,当善意始终有制度的回响——这才是对生命最深刻的尊重,对英雄最绵长的告慰。我们才能说:英雄从未离开,他们的精神正通过生者的幸福,在时光里生生不息。
李静毅的牺牲,是一记沉重的警钟,更是一堂全民的安全必修课。夏日河水最是温柔,却也暗流涌动;孩子们的笑声最是清脆,却也可能瞬间被浪涛吞没。当我们为英雄落泪时,更要思考:如何让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?
学校不妨把防溺水课搬到河边、游泳池边,联合红十字会开展“模拟救援”培训,用模拟演练代替照本宣科。家长不再用“别乱跑”的恐吓式教育,而是蹲下来和孩子一起看《溺水警示片》。相关部门要普及急救知识,在危险水域安装防溺水电子围栏,建立防溺水监测系统,安装智能报警装置,联动附近救生员实时响应;要完善民间救援的培训与保障体系,立起带夜光条的警示牌,把“常态化巡逻”从文件落到脚下,让岸边救生设施不是空想,而是随时能拉住的希望。毕竟,我们最想要的“英雄”,从来不是以命换命的勇士,而是合家团圆的岁月静好。
渭河的水日夜奔涌,李静毅的故事却深入人心。他救起的不仅是那个男孩,更是一个关于善意传承的约定——或许那个孩子长大后会成为救生员,或许目击者会在他人遇险时伸出援手,或许你我也会在某个时刻,成为别人生命里的光。
此刻,当我们站在夏日的风里,看夕阳把河水染成金色,仿佛又看见那个身影——李静毅没有消失,只是化作了一束光!愿被这束光照亮的我们,在“你托举我”的温暖中,生长出“我守护你”的自觉。愿此后能少一些“有人牺牲”的悲壮,多一些“无人需要牺牲”的祥和。愿我们永远记得:那束永不熄灭的“托举之光”,从来不是某个人的独舞,而是千万人用善意与担当书写的诗行,终将在人类的文明星河里,永远滚烫,永远闪耀!
记者: 何晓东 李小龙
审核:杨 森签发:张力宏
发布于:陕西省恒汇证券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