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这伊以冲突,可真是闹得沸沸扬扬,把国际社会的目光都给吸引过去了。咱今天就来唠唠这冲突里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事儿 —— 美国的反导系统,在这场冲突里似乎有点 “掉链子”,被现实狠狠打脸了。
这场伊以冲突爆发得那叫一个突然,以色列率先对伊朗境内核设施和军事目标来了个 “先发制人打击”,伊朗也不是吃素的,当晚就火力全开地还击。双方你来我往,一轮又一轮的互袭,打得那叫一个激烈。在这你来我往的攻击中,导弹攻防成了关键看点,而美国精心打造的反导系统,尤其是萨德,就被推到了风口浪尖。
说起萨德系统,那可是美国军工的 “得意之作”,一直以来被吹得神乎其神。宣称能在大气层内外拦截弹道导弹,X 波段雷达更是号称能探测 2000 公里外的目标。可现实呢?在伊朗的导弹攻击下,它的表现实在是差强人意。就比如说,伊朗发射的 “法塔赫 - 1” 高超音速导弹,速度超过 10 马赫,而且在末段 30 秒还能突然变轨。萨德的 X 波段雷达,反应速度根本跟不上,就好像一个迟钝的老头,眼睁睁看着灵活的小青年在眼前晃悠,却怎么也抓不住。
展开剩余71%不仅如此,萨德系统还有个致命的缺陷,它的八联装发射装置一旦打光弹药,重新装填居然需要整整 30 分钟。这在分秒必争的战场上,简直就是个 “大漏洞”。伊朗军方也不傻,精准地抓住了这个弱点,采用 “小群多波次” 战术。先发射少量导弹,诱骗萨德开火,等萨德弹药耗尽正在装填的这个空档,再发动真正的大规模打击。这就好比钓鱼,先扔点鱼饵,等鱼上钩后,再狠狠收网。可怜的萨德系统,在这种战术下,完全被牵着鼻子走,沦为了活靶子。
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问题,就是成本。萨德拦截弹的单价,从 2023 年的 1500 万美元,一路飙升到 2025 年的 2050 万美元,简直就是在坐火箭。而美军全年采购量呢,仅仅只有 12 枚。再看看伊朗这边,他们的高超音速导弹造价,一枚才 300 万美元左右。这差距,简直不要太明显。就拿 6 月 18 日凌晨那场战斗来说,短短 5 小时内,伊朗发射了 18 枚高超音速导弹,美军萨德系统为了拦截,8 秒内疯狂发射 8 枚拦截弹,耗费了 1.6 亿美元,结果呢,还是让伊朗导弹突破了防御,成功击中目标。这买卖,怎么算都是美国亏得底儿掉。
再看看以色列这边的防空情况。以色列的防空配置,那可是号称全球顶配,6 - 7 个反导营,其中还配备了萨德这样顶尖的反导系统,就这么守着 2 万平方公里的国土,按道理说,应该是固若金汤了吧?可现实却给了大家一个响亮的耳光。伊朗从 6 月 13 日开始,首日就发射 200 枚导弹,次日 100 枚,第三日 70 枚,后面几天也保持着相当的发射量。面对这样持续的高压攻击,以军拦截率从前三天的 90%,直接断崖式下滑到 70%。就算以色列多次宣称 “摧毁伊朗导弹部队”,但伊朗靠着西部地下导弹基地的固定发射井,依然能持续输出火力,让以色列防不胜防。
更让人意外的是,有消息透露,美军其实也已经悄悄参战了。在伊朗境内发现的特殊金属残骸,经辨认是美军 “标准 - 3 Block 1B” 拦截弹的推进器碎片,这就相当于美军参战的 “铁证”。美军在阿拉伯海部署的航母战斗群,其杀手锏 “标准 - 3” 拦截弹采用上升段拦截战术。虽然这种战术在一定程度上能对伊朗液体燃料导弹造成威胁,因为伊朗液体燃料导弹需要 3 分钟爬升至弹道顶点,在这个阶段弹体未分离、速度较慢,容易成为宙斯盾雷达的理想靶标。但这种拦截方式,却依赖美军舰艇抵近敌国海岸。要是面对拥有强大反介入能力的对手,宙斯盾舰的生存能力就成了致命短板,这也是美军在亚太地区不敢轻易复刻此战术的关键原因。
而且,从这次伊以冲突中,我们也能看出美军在亚太地区防空部署的漏洞。整个亚太地区,仅仅只有 3 个营的爱国者系统,还分散在数千公里的范围,这防御密度,和以色列比起来,简直是小巫见大巫。要是把伊朗在这次冲突中发射的 450 枚导弹,放到亚太地区来,美军的反导网,估计早就千疮百孔了。
这场伊以冲突,真的是把美国反导系统的 “底裤” 都给扒下来了。萨德系统所谓的 “神话”,在实战的检验下,碎了一地。它不仅在性能上存在诸多局限,产能更是跟不上战争的消耗。外媒报道说萨德月产 8 枚根本不够用,这可一点都不夸张。美国一直以来靠着强大的军事技术,在全球耀武扬威,可这次在伊以冲突中的表现,真的是让人对他们的反导能力产生了深深的怀疑。不知道美国接下来要怎么挽回这个局面,是加大研发投入改进反导系统,还是有其他什么高招呢?咱就拭目以待吧。
好啦,今天关于美反导系统在伊以冲突中的事儿就唠到这儿。各位朋友,要是觉得这内容有点意思,麻烦动动你那发财的小手,点个赞,关注一下呗,保准您往后的日子,财运亨通,干啥啥顺!
发布于:黑龙江省恒汇证券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